<
woai301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 >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 第307节
    这种情况下阉人都很认真。

    以前宣室殿内外人多的刘彻都叫不上名。没过几日,刘彻发现宣室殿内外人少了一半。刘彻奇怪,问春望那些人是不是病了。

    时冷时热的季节,刘彻担心宫里出现疫情。

    春望无语又想笑:“殿下近日令识字的宦官去藏书阁抄书。殿下还许诺剩的笔墨纸砚归他们,以至于一个个高兴的晚上都不睡。”

    刘彻无语:“有买笔墨纸砚的钱不如直接买了。”

    春望:“奴婢起初也是这样认为的。昨日才知道那些笔墨纸砚其实是公孙公子和昭平君请人抄书剩的。那些东西都是寻常之物,殿下用不着,公孙公子和昭平君也看不上,放着占地方,殿下才想到这么一个主意。”

    “他可真会过日子。”刘彻服了,真服了。

    春望笑着点头:“奴婢问抄书的那些人知不知道东西是别人剩的。他们说知道。要是买jsg新的不如去书斋直接买书了。”

    刘彻:“据儿叫他们抄多少?”

    “说是一人一本,多是四书五经。”

    刘彻很是奇怪:“抄那么多四书五经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听韩子仁的意思,倘若有十人要看论语,可书院只有五本,那其他人岂不是白来了?书楼那边陛下也看过,单单一楼就有八十个木墩,二十张方几。楼上和楼下一样,可同时容纳近两百人。要是有人不嫌累靠墙看书,那人就更多了。何况还可以外带。”

    刘彻颔首:“倒是朕忽略了。”

    “此事由太子经手,陛下一时疏忽在所难免。”

    刘彻:“据儿心细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陛下教得好。”春望不禁羡慕。

    刘彻以为他看错了,“你这是什么表情?”

    “奴婢羡慕陛下有个这么乖巧的儿子啊。”

    “你就不羡慕孤有个这么疼孤的父皇啊?”

    主仆二人吓一跳,扭头看去,太子从他们身后过来。刘彻不禁问:“你从哪儿冒出来的?”

    未央宫有一座藏书楼,真是藏书楼,平日里很少有人过去。太子朝藏书楼方向看去:“从那儿啊。父皇,有人没有人告诉你——”

    “没人告诉朕什么,也不需要你告诉朕。”刘彻打断儿子的话,“刚才说什么?朕没听清楚。”

    太子:“春望,你方才那话说得好像你父亲比我父皇好一样。”

    春望好笑:“殿下,奴婢羡慕陛下不等于不羡慕您啊。”

    “这话孤爱听。”太子拉着老父亲的手臂。

    刘彻拨开他的手:“有事说事。这么大人了,拉拉扯扯成何体统。”

    太子乖乖站好:“父皇,等到下次休沐书楼所需要的书应该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差不多是还差多少?”刘彻直接问。

    太子恭维道:“就知道什么事都瞒不过父皇。”

    刘彻瞪他。

    太子不再废话:“孩儿听说有些书就是宫里的藏书楼都没有,或者说只是残卷?”

    刘彻颔首:“据说当年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他什么书都烧了,藏起来一部分。”

    “在世家大族手里?”

    刘彻好像懂了:“春望,这几日有没有廷议?”

    春望:“明日就有。”

    第213章 张汤主父偃

    翌日廷议, 刘彻当廷称赞公卿士大夫家在太学读书的子侄懂事——主动捐书。以至于太子主持修建的书楼不日就可对外开放。

    有那机灵的官吏问:“敢问陛下何时开放?”

    刘彻转向儿子:“太子说还差几个书架的书。恐怕还得再过几日。”

    朝中不缺擅长揣度圣意的奸猾之臣。这些人听话听音,立刻出列表示他们家还有一些藏书。刘彻留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上就是把他们当刀使,他们的作用便是为帝王分忧, 甘为惹人厌的小人。

    小人表态,胆小的人跟进,不想出血的大夫也不得不附和。试图蒙混过去, 甚至装聋作哑的公卿也不得不开口。

    刘彻沉吟片刻:“有你们的支持书楼不日便可对外开放。”随即转向太子,“太子, 下朝后令术士挑个吉日。”

    “诺!”太子应下来, 下朝后率先离开。

    少年蹬蹬瞪下台阶, 马尾一颠一晃, 全身上下洋溢着欢喜, 众臣不由得地互相看看, 陛下真疼儿子!

    今日东方朔也在。书楼还需要很多书,参加廷议的人自然越多越好。东方朔一直很支持太子修书楼, 书楼利民,太子把那边的地占了也省得陛下修宫殿。刘彻虽然没跟朝臣透露过修宫殿, 可那么一片地空着, 可见另有他用。一直没动工多半因为国库空虚。

    太子主修的书楼缺书,他们食君之禄, 自然应当为君分忧。储君也是君。

    东方朔笑道:“还是个孩子啊。看把太子殿下高兴的。”

    有人不想捐书, 哪怕只是令随从书童抄的书。恐怕别人懂得跟他一样多。闻言, 那人就故意问:“水衡都尉打算给殿下的书楼添几本书?”

    东方朔经常该机灵的时候不机灵, 不该机灵的时候装机灵。此刻他就没有听出对方语气不对, 斟酌道:“四书五经殿下肯定不缺。我准备捐一本我这些年写的辞赋, 再抄几本我在边关淘的书。”顺嘴问,“你呢?”

    那人噎了一下, 不甘不愿地表示他也想抄几本早年淘的书。

    东方朔问公孙贺:“你呢?”

    公孙贺:“我家中有许多小儿以前用的书。如今用不着了,我打算全拿出来。”

    东方朔嘴碎,问他另一边的大农令:“你呢?”

    大农令实话实说:“我还没有考虑好。”

    东方朔转向大农令身后的大农丞之一桑弘羊:“大农丞不用想,把你的那些计算心得写出来一定可以成为书楼最受欢迎的书之一。”

    有人好笑,这个东方朔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眼力见。

    桑弘羊并不介意把他这些年琢磨的计算方法下写下来。他也不敢介意。桑弘羊虽然不如张汤会揣度圣意,但他知道他如今的一切都是谁给的。

    商贾之家最不缺精于计算之人,以前也有不少人走公卿大夫的门路,到天子身边当个郎官或侍中。然而只有他离公卿只差一步。不是桑弘羊更出色,而是他幸运,遇到不看出身的帝王。

    基于这一点,他也该尽力支持天子。

    翌日上午,五经博士求见帝王,向帝王禀报,他把太学一众提供的书送来了。当时刘彻忙着教太子批奏章。刘彻嫌儿子奏章上废话太多。刘彻抬抬手,太子起身,叫五经博士随他去书楼。

    昭平君和公孙敬声买的书也已送进书楼,加上太学送的,如今书楼一楼地上堆满了各种书籍。

    太子不着急,等到九月十三日,百官的书送上来,他才带人去书楼。

    太子宫的宦官们负责分类,公孙敬声和昭平君负责统计。随太子出来的侍卫在楼外守候,以防有人突然闯进来,毕竟书楼没有院门。

    所有书都分开记号,太子令人把最多的那些书一分为二,楼下就正对门摆放,楼上就摆放在楼梯两侧,稀少难懂的书放角落里。

    等书全部摆到书架上,楼上楼下各还剩一个书架。太子令韩子仁进宫,把他叫宦官们抄的书以及他用不着的书,表兄弟们提供的书拉过来。

    这些书摆上去,书架满了。

    昭平君和公孙敬声很是满足。昭平君甚至忍不住说:“真像个书楼。”

    太子看一圈,还缺一储物架和柜台以及照看书楼的人。

    公孙敬是见他沉默不语:“想什么呢?”

    “缺两个打理书楼的人。”太子道。

    昭平君:“这里可是很枯燥,四十岁以下的大夫士子肯定都不甘心在此看书楼。”

    太子忽然想到一个人,那人得有六十了。虽说人道七十古来稀,可他要跟以前的丞相李蔡一样,快七十岁了还能操心国事,那他至少还可以再工作十年。

    皇家书楼也不能叫无知小子照看。

    “敬声,主父偃如今还在京师吗?”

    公孙敬声仔细想想:“听我父亲的意思他好像还在京师。他家在茂陵,但他在城里有处小宅子,时常在长安同人饮酒作乐。”

    “你去问问他。”

    公孙敬声不禁问:“现在吗?”

    太子点头:“对!”

    “可他一个也不够啊。”

    太子转向昭平君。昭平君摇头:“别看我。我认识的那些人一听到‘书’就犯晕,指望他们在此看书楼,你还不如指望我。”

    太子见敬声还没走:“你去问问主父偃,他若愿意在此看书楼,早晚可以住在面试处。那边有给主考官准备的休息室,也有庖厨以及恭房。改日孤再叫人在那边和考场以及比武场各打一口陶井。吃喝拉撒都不用出来。”

    敬声:“他不算朝廷官吏,就是没地儿住,早晚也可回去。”

    “算朝廷官吏。”

    昭平君:“那另一个好找。”

    太子摇头:“另一人也得令来看书的学子敬佩才行。否则一些人敢在这里耀武扬威高谈阔论。”

    昭平君不懂:“为何要在此高谈阔论?”

    韩子仁低声告诉他,书楼由太子主持修建,看书楼的人想必也是太子的人。高声讨论才能传进看书楼的人耳朵里,其才有可能告诉太子。太子认为他们颇有见解,自会召见他们。

    昭平君张口结舌,这么迂回曲折吗。

    公孙敬声:“明年三月和八月可以向陛下自荐啊。”

    韩子仁:“真有才能的人不jsg必自荐。多的是人帮他引荐。”

    太子不想用世家老头,出身寒微的老者也镇不住那些半桶水。太子看到门外的侍卫,福至心灵:“有了!”

    门外一个侍卫下意识往屋里看。

    太子记得这名侍卫姓“张”,但跟张汤没有任何关系。“张”在大汉算是大姓。太子笑着问:“你们要不要猜猜看?”

    公孙敬声瞪他。

    太子笑道:“张汤。要不先回去用饭,你下午再去?”

    公孙敬声半天没闲着,太子此言一出他也觉着饿了。到太子宫厨子快做好饭了。三人洗漱一番,到正堂喝杯茶,厨子和小宫女就把饭菜呈上来。

    下午,昭平君令人准备放笔墨等物的木架和柜台,公孙敬声先去张汤家,后去拜访主父偃。太子去宣室殿请示老父亲。